江户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注:德川庆喜(Tokugawa Yoshinobu,1837–1913)。)将政权归还朝廷(大政奉还)后,诞生了明治政府。但是,各藩治理的领土以及当地的老百姓依旧归藩主所有。之后,藩主将领土(版)和人民(户籍)归还天皇,正是日本历史名词中的“版籍奉还”。
明治二年(一八六九)六月实施“版籍奉还”,藩主成为新政府官员(知藩事),也被允许治理原有的版图。
此外,藩主和朝廷公卿一样,都被赋予特殊的“华族”身分地位。“华族”即“贵族”。当时的华族数有四百二十七家。
然而,明治四年(一八七一)七月,新政府又实施了“废藩置县”政策,各个“藩”国均改为“县”。而且,新政府为了防御旧藩主纠众兵变,不但撤销旧藩主的“知藩事”职任,并规定所有旧藩主都必须定居东京。
六年后的明治十年十月,专门让华族家的孩子们接受特殊教育的华族学校于东京神田锦町竣工,地皮是天皇给予的,也就是现在的学习院。
隆重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那天,天皇和皇后都出席了。天皇当场授予“学习院”称号。课程是小学八年,中学八年,第一届入学的孩子总计一百三十名。
学校是潇洒的西式建筑,铁制正门气势宏伟。
开学三个月前,七月一日的《朝野新闻》〔注:《朝野新闻》。明治七–二十六年(一八七四–一八九三)于东京发行的民权派政论新闻。〕在报纸上描述:
富丽堂皇的铁制正门花费三千日圆,本以为是外国制的,不料竟是国产品,负责制造的是埼玉县川口市的工厂。
看到这则新闻报导的俄罗斯大使,首次明白原来日本也有能制作如此精美工艺的工厂,于是取消巴黎某工厂的订单,再度委托埼玉县川口市那家工厂制作俄罗斯公使馆正门。
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七月颁布“华族令”后,华族制度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原来的朝臣以及大名,只要对国家有功,任何人都能晋升为华族。
为了明确区别其地位,华族制度分为公、侯、伯、子、男爵五等级。身分是世袭制,子孙也能继承,职责是保护皇室。
公爵、侯爵是旧朝臣和大名,新添加的伯爵、子爵、男爵则为建立明治政府有功者。之后,连军人、高级官僚、商人等也成为华族,尤其甲午战争之后,政府更胡乱颁授爵位,令花店赚了不少钱。
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十月一日的《东京日日新闻》报导,皇太子宽仁亲王(日后的大正天皇),将于十月五日进学习院上学。
对此,学校方面以及某些华族人士提议应该提供一个特殊座位,但据说,传达天皇意志的宫内厅表示,如此做的话,在教育上对皇太子不好,于是一切依照旧例,并不因为对方是皇太子身分而给予任何特殊待遇。
自此开始,直至今日,天皇家的孩子、皇族的孩子进学习院上学便成为一种惯例。
二次大战后的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施行《日本国宪法》,华族制度才被废除。
摘自《明治日本》([日]茂吕美耶)一、明治新日本——脱胎换骨新社会——华族制度
本文链接:https://www.meiji-history.com/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