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

西乡赖母一家的悲剧人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西乡赖母一家的悲剧人生
0

幕末明治西乡赖母和西乡隆盛,同是西乡,人生却截然不同,出身不同,结局也不同。西乡隆盛出生于日本南端萨摩藩一个下级武士家庭,而西乡赖母出生于东北会津藩名门。西乡赖母家从会津藩草创期开始200余年间,都属于藩政中枢的家族,与藩主松平家是亲戚关系,再往上追溯的话,与将军德川家也有渊源。西乡家身为家臣集团顶点的家老位置,对藩内的人事,财政,审判等重要事项都有着决定权,有时还能对藩主直接提出意见。28岁的赖母继承家督,成了西乡家的当主,他所迎娶的妻子千重子也是出身于藩内上级武士之家,据说是一位意志坚强知书达理的女性。

为了将西乡家继承下去,必须将孩子们培养成才。西乡赖母和千重子有六个子女,长子吉十郎自不必说,对女儿们也教导了身为名门,为藩内献力的自豪和心理准备,其中特别重视忠孝礼仪,遇到万一之时,不惜献出生命的会津精神。至今仍在会津的女生中很受欢迎的薙刀这种武术,当时西乡家的女性们也进行了学习,使得她们身上都有一股凛然之气。

然而,随着黑船来航,西乡家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幕末动荡开始了,国内陷入一片混乱,在京都不断发生政府要员暗杀事件。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幕府,为了维护京都治安而设立了京都守护职,并要求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担任此职。对于突然接到这个命令,西乡赖母表示强烈反对:会津决不能做抱薪救火这种危险的事啊。赖母从家老的立场看,十分担心松平容保前往反幕势力聚集的京都,一定会被卷入纷争,从而危害到会津藩。会津藩士本来就以冥顽不灵,顽固不通闻名,而赖母又是顽固中的顽固,对于主君也常常毫无顾忌的进言。赖母的反对没有用,文久2年12月,松平容保率军上洛。之后不久,西乡赖母也被解除家老一职,被命蛰居在家。

但是现实向着赖母担心的方向发展,倒幕运动开始了,萨摩和长州取得了实权,德川幕府开始奔溃,从鸟羽伏见战役开始,会津藩也背上了对天皇谋反的朝敌的污名。江户开城后,官军为了武力消灭会津藩引兵北上。在藩陷入存亡危机时刻,赖母被恢复家老官职,并担任白河口总督,以阻止新政府军的入侵。会津藩虽然以勇武闻名,但是新政府军从近代化兵器到战略层面,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感到危机的赖母,虽然担任了防御会津的职务,却想要回避战斗,为了同新政府讲和恭顺而努力统一藩内意见,这次他的观点还是没有被采纳,同意的人极少。大部分会津藩士都认为是自己当初保卫了天皇和京都,既然自己没有错,就决不能屈服。“宁可为义死,决不为背义而生”(《仙台戊辰史》)。与其背上莫须有的朝敌的污名,不如将大义贯彻到底而死。在这样的氛围中,赖母的意见被无视了。

庆应4年8月23日,北上的官军终于突进会津若松城,开启了激战的序幕。不仅仅是会津男儿,女性也参与到守护国家和主君的的战斗中去。会津藩炮术师之女,山本八重就是其中之一,还有率领全是女性的中野竹子的女子薙刀队,也去战场上奋勇杀敌……由于官军的攻入,城镇陷入一片火海,老人和孩子都进入城中,开始了笼城战。女性们也在城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看护伤病,准备兵粮,制造弹药……

随着战斗的开始,之前一直主张应该与新政府军讲和的西乡赖母,也做好了既然如此,只有决一死战的觉悟,在官军包围了城池,开始炮击的同时,赖母也开始作为指挥官统率部下。这时西乡家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但是她们下的决心,和其他女性有所不同。随着战况的恶化,熟人劝她们一同入城时,千重子做出了意外的回答——我们决定即使发生万一,也决不到城中去。为何千重子拒绝笼城呢?其实随着战况的加剧,城中能容纳的人数已不断超出界限,战斗末期,笼城的人达到5000人以上,食物严重短缺。作为治理藩政的家老的妻子,千重子认为自己不入城的话,就能多分一些粮食给他人,从而选择了不笼城,更何况带着孩子反而会成为累赘,因此做好了觉悟,绝不做出忍辱偷生之举。千重子仅让身为家族后嗣的长子吉十郎入了城。

家中留下的除女儿外,还有赖母的母亲、妹妹等21人,其中包含2岁的年幼的女儿,十几岁的姊妹,以及超过70岁的女性。朝城池进军的官军越战越激烈,城下町已宛如一片地狱。千重子作为家主赖母的妻子,命令家中女性们,开始做好死的准备。为了准备死时所穿的服装,女儿亲手缝制了衣服的衣襟和袖子;13岁的次女和16岁的长女共咏了辞世句,一起手拉手就不会迷路了吧,让我们一起赴上死之路吧,如果家人们都在一起的话,就能顺利到达那个世界吧,这是姊妹两人最后的愿望。之后,族人一个接一个自戕,据说,千重子将2岁的女儿抱在手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享年34岁。千重子的辞世句:细竹迎风立,有节骨乃坚。虽然身为一介弱女子,就如同风中细竹,但也有着绝不弯曲的气节。作为一名会津女子,以诗表达了自己为藩殉死的觉悟和气概的千重子,她和在城中拼命战斗的女性有着相同的觉悟。

将这21人的遗骸进行埋葬的是一位名叫登世子少女,是西乡赖母的侄女。西乡的宅邸在一家人自杀后不久,便被付之一炬,但是战后会津藩陷入混乱状态,遗骨就此暴露荒野,对此感到心痛不已的登世子,就一个人来到这里,从灰烬中将遗骨捡拾起来。登世子后来回忆到,在将遗骨送到寺庙的途中,背篓中的遗骨哐哐作响,仿佛是要对我说着什么一样。由登世子的努力而建起来的善龙寺的二十一人墓,现在寺中还立了千重子所写的细竹的歌碑,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此地吊唁她们。

西乡赖母在和妻子分别之时,得知了妻子的决心,自己也做好了和主君共同战死沙场的觉悟。然而之后发生了对赖母而言意想不到又略带讽刺的事态,被残酷的命运所捉弄。下面这张摄于明治时代的老者照片,正是西乡赖母,引人注目的任其生长的长长的胡须。一度作好了死亡的觉悟而同妻儿道别的赖母,在历经了离奇命运后,竟一个人活了高寿。会津战争后,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的赖母,30年间也是悲惨人生。

时间回到庆应4年8月,官军对若松城的攻击越发激烈,在前线进行指挥的西乡赖母,本来面对城池的总攻已经做好了死的觉悟,但是若松城内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意见,面对新政府军的猛攻,重臣中出现了想要求和活命的人,赖母对于此事,大发雷霆,之前我认为应当讲和的时候,你们视若罔闻,现在却想求和,这算什么?既然已经决定作战,再把城池交给敌人就是武家之耻。西乡赖母认为此时再投降,会让会津名誉扫地。之后不久,赖母被赶出了城池,此举被认为是想要封住他那强硬的反对。赖母带着活下来的长子吉十郎,离开了会津。

约一个月后,会津藩投降。在戊辰战争中,会津的死亡人数,包括女人,老人和小孩超过三千人。离开会津的西乡赖母,去了北海道投靠旧幕府军之合流,虽然再次战败,但他还是活下来了成了禁闭之身。赖母为了表达当时心境所写的汉诗保留下来了:呜呼,全家粉黛共死节,伯也碌碌仅偷生。母亲、妻子、女儿、都遵循道义选择了死,我却因为珍惜生命在这里悠然地活着,一个人活下来的罪恶感苛责着自己。赖母还写了一本自传《栖云记》记录会津战争后,赖母所听闻的妻女们凄惨的最后时刻:官军进入西乡宅邸后,发现很多女子已自杀而死,其中还有一位女孩尚未死透,弥留之际,她问来者是敌是友,官军士兵特意回答到是自己人,女子掏出了怀刀,士兵意识到这是想要帮忙介错。赖母写道,虽然他是敌人,但我还是要致以谢意。感到深深的自责,据说甚至想过自杀的赖母,却有一个不能死的理由——希望犬子吉十郎能够成才,赖母肩负着让长子平安无事长大成人,延续名门血脉的使命,亡妻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

明治年间,西乡赖母被解除禁闭,但已经失去了可以回去的故乡。会津藩已解体,藩士们四散到日本各地。赖母带着长子辗转于各地。停留过伊豆半岛,找过教师的工作,在当地有志之士开办的私塾中教授历史和汉学以养家糊口。据说赖母生活窘迫,从会津带过来的古文书抵押给了债主。来伊豆三年后,由于明治政府新制度建立了公立小学,赖母工作的私塾关闭了,他又一次失去了安身之地。如同被近代化的大浪卷走一样,赖母父子离开了伊豆。不久,更大的冲击向他袭来,吉十郎病死了,年仅22岁,“唯一的孩子离世了,心中实在是遗憾无比”(《栖云记》)。赖母终于变得孤身一人。上面的长须老者就是长子过世后赖母所拍的照片,任凭胡子生长的外表,全然不见当年身为家老忙于政务的样子,而是一幅毅然舍弃了什么的表情。

赖母创作了一首主题是蜗牛的和歌。羡慕蜗牛的角时而伸长时而收缩,还能随心将自己身体也收缩起来。西乡赖母将自己的心境寄托到了能够自由伸展触角,还能将身体躲到壳中的蜗牛上去。他想把自己藏起来吧,又藏不起来。赖母的晚年,倍受遗憾和悔恨所折磨,但他的旅程远没有结束,成为神社的神官,漂泊于各地,超过了20年。终于在他70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回到会津若松,过去失去了家人,如同被放逐一般离开了故乡,赖母再一次回到这里,建立了居所。随着近代化发生急速变化的会津若松,曾经占地面积巨大的西乡邸已毫无踪影了。赖母过着仅够维持生计的生活,住处简陋,据说有时还不得不低头向别人借钱。为何赖母这把年纪,还要回到令他耻辱的会津呢?

应该是落叶归根吧。赖母有着一个愿望,妻女们所安眠的二十一人之墓,在它旁边,赖母也为自己修了一个墓,墓上自己的号边上刻了千重子的名字,当时墓碑上夫妇名字二人并列刻在一起是极为罕见的。明治36年,74岁的西乡赖母离开了人世,会津战争后,漂泊了大半人生的赖母,终于和妻子安眠在一起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西乡赖母一家的悲剧人生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