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

明治庶民的住居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治庶民的住居
0

幕末时期至明治初期,日本人口约三千五百万,其中,住在非农业地区的都市人占一成多,约四百万人,由此推算,大部份庶民都住在民房。

都市区的庶民中,虽然也有富裕商家,但大多数人都住在简陋狭长的大杂院。明治时代以后,这些小民房或大杂院急速消失,很难从目前留下的一些被指定为文物的民房,正确地得知当时的庶民住居的总体情况。

例如,榻榻米是明治时代以后才普及于一般民家,直至江户时代末期,大多数民家都是泥地,或在一部份泥地铺上地板。而且这个地板也非木板,通常是用竹子编织成的竹苇。木板制的地板,需等到锯子发达到容易制造木块之后才普及。幕末时期,都市区以外的民家,大部份是竹苇地板。

明治时代以后,田字型的四个房间布局的住居逐渐发达,在地板部份铺榻榻米的人家虽然增多,但直至明治后期,厨房和卧室仍是泥地。都市区的民家本来也是泥地和地板的简陋小屋建筑,后来逐渐发展,关西地区则演变为正面窄、进深长,一侧是房间,另一侧是泥地的单侧建筑。

庶民这种简陋住居构造其实和各藩对藩民采取的统治政策有关。特别是佃农,例如木板地板、厚榻榻米、天花板、纸拉门、纸拉窗等,现代日本一般住居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当时全被禁止。

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浪潮,并没有波及至庶民的住居。改元为明治后,庶民的住居仍是日本式房子。这是因为一般日本人很难适应西式的生活方式,况且若要改建,需要大笔费用。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往昔的日式房子构造极为不方便。譬如厨房设在房子北侧的泥地尽头,屋内没有浴室,洗澡要到澡堂。明治时代的澡堂是木制地板和木制浴池。

特别是厨房,完全与文明开化沾不上边。厨房分为泥地上空间和泥地空间两个部份,一般都在泥地上空间搁置炉灶,泥地空间则当作洗碗池,蹲着洗碗。而且当时也没有瓦斯燃料,泥地上空间除了土灶就是炭炉。

自来水普及之后,泥地竹苇上的洗碗池虽然可以注水,但是无论用火或用水都需蹲着,很不方便。

后来火柴和煤气灯登场,生活方便许多。比起江户时代使用的油灯及蜡烛,煤气灯相当明亮,东京银座等地区在街道设置煤气灯后,整座城市灯火通明。

对主妇来说,最大的救星应该是火柴。火柴出现之前,人们只能用打火石生火,进口的火柴替主妇省下不少工夫。政府也鼓励火柴制造业,使其成长为大产业。

日本直至江户时代,生火时都用打火石。借由燧石和铁器击打而产生火花,引燃木片或草木纤维,再引燃涂有硫磺的木片,之后才用硫磺木片点燃油灯或炉灶。

生火后,通常尽可能不让火熄灭。例如夜晚将着火的火炭埋在火盆或地炉灰中,第二天早晨再取出,搁在新木炭上吹气。光是生火就是一项耗时的工作。火柴出现后,主妇便省下生火的劳力。

火柴于幕末时期即经由长崎传入日本,但真正在国内生产则在明治八年(一八七五)。留学法国的清水诚〔注:清水诚(Shimizu Makoto,1846─1899)。实业家。〕回国后,在东京本所建立了火柴制造工厂,这是日本国产火柴的先驱。当时有谣传火柴上的磷是用人骨和牛马骨制成,忌讳用在寺院或家庭佛龛前的光明灯蜡烛。

火柴普及后,火柴工厂急速增多,产量也随之增加,十年后便出口至海外。只是,每家工厂的规模都很小,类似小型家庭工业,又因为是生活用品,无法高价售出,因此主要劳动力是工资便宜的年少者。

据说大部份是十至十五岁的女工。多亏这些女工,火柴价格才能在明治、大正期间始终维持十包二至三钱的低价。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浏览明治时代,都可以看到浓厚的“和洋折衷”色调。

在铁路技术和邮政制度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方面,文明开化、欧化主义政策确实发挥了极大成果,但在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方面,日本人很难说变就变,凡事都是先加上日本风味才有可能逐渐渗入民间。其他民族应该也是如此。

回头来看看现代的日本家庭,叉子和汤匙这些外来文化餐具,是家族兼用,但筷子和碗、茶碗等这些固有文化餐具,一定有爸爸碗筷、妈妈碗筷、哥哥碗筷或妹妹碗筷,以及自己专用的碗筷,连家人也不能共享。客人则有客人专用的一次性筷子。

换句话说,现代日本仍处于一面向“西洋化”妥协,一面保持固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摘自《明治日本》([日]茂吕美耶)二、食、衣、住、行与娱乐——居住潮流的演变——明治庶民的住居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治庶民的住居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