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性质和阶级基础问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性质和阶级基础问题
0

在迄今存在的关于近代天皇制性顺问题的两大派意见中,一种意见认为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性质是绝对主义专制王权,即欧洲十七、八世纪出现过的那种绝对主义专制王权,换句话说,是一种封建的政权。另一种意见则与此相反,认为本近代天皇制是资产阶级的政权。

“绝对主义专制王权论”者,在对近代天皇制性质的规定中,提出了一种“特殊权力论”的说法。这一部分史学家,根据欧洲绝对主义专制王权的原理,提出了这样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即认为:在封建制度下,资本主义不断成长,掌权的封建主阶级地位逐渐下降,但是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打倒封建主阶级,来掌握国家政权。而封建主阶级又力图独自维持自己的统治,双方经过激烈斗争,势均力敌,于是产生了绝对主义专制王权。绝对主义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政权不一样,它的两条腿,分别插到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两边,并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既依靠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并保卫二者的利益,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日本近代天皇制就是这样一种“殊权权力”。它既与地主、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又有“相对独立性”。这个政权既不是资产阶级垄断、也不是封建主阶级垄断的国家权力。

那么,日本近代天皇制到底是不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权力呢?这是大有商榷余地的。首先,日本近代天皇制,是否也由于在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同封建领主阶级激烈斗争,双方势均力敌而产生的呢?恐怕不能这样说。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阶级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下上台的?当时总的阶级势力分野是:(一)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和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大举侵入,封建经济趋于土崩瓦解,加之广大农民反封建革命斗争浪潮的磁烈冲击,德川幕府和各藩封建领主统治阶级风雨飘摇,朝不虑夕。(二)尚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羁拌,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但是它本身极度幼弱,无力同封建阶级进行抗争。(三)新兴的尚在形成中的、同旧封建领主有别的地主阶级,在封建领主经济日见崩溃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四)不甘于忍受封建领主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几重压榨的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不断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封建革命斗争。单从剥削阶级阵营来看,是以封建领主阶级为一方,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为另一方,两种势力进行尖锐的斗争。而站在前台同德川幕藩封建体制直接交锋的,则是领导倒幕维新运动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决非在一般所谓资产阶级同封建主阶级激烈斗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上台的。它是经过由下级武士改革派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势力,同德川幕藩封建领主阶级进行激烈搏斗,打倒了封建领主统治而上台的。而且,成为下级武士改革派大靠山的天皇,及其“朝廷”势力,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倒幕维新运动。由此可见,在幕藩封建领主统治被推翻,倒幕维新运动胜利后形成的近代天皇制,当然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基础之上的。

经过对倒幕维新运动的重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并不存在绝对主义专制王权那样的“两条腿”问题。那么,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是不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呢?如果撇开绝对主义专制王权问题,也不妨可以这样说。因为近代天皇制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绝无仅有的、日本近代君主制。综观西方一些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后保持的君主制政权,尽管形式上各有所别,却都改造为近代立宪君主制,君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唯有日本近代天皇制,虽然也采取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形式,颁有宪法、设有国会,实际上天皇却拥有绝大的权力,不能认真地贯彻君主立宪制度。尤其是日本近代天皇制有其独特的东西,更显得与众不同。早在幕藩封建体制内时,天皇家在阶级属性上是封建领主阶级的一员,但是它和幕藩诸侯又不一样。它没有封建武士领主的身分,不是封建武士集团的成员,而是皇室宫廷贵族的首脑。天皇家对幕府而言称为“朝廷”,保持着自己传统的、独特的一套机构、制度、法规等等。近代天皇制政权建立后,这一套东西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所不同者,只是它的阶级基础和阶级属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皇家不再是封建领主阶级的一员,而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都分,近代天皇制的阶级基础已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保留下来的天皇家的这一套独特的东西,却规定了近代天皇制在统治制度上的最大特点,是采取君主总揽国家大权的君主独裁制。其在国家行政机构上的特点,则是天皇凌驾于内阁和国会之上,而且统帅权独立,由军部辅佐天皇行使统帅大权,等等。这就造成了天皇对国务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如此,天皇仍然是日本近现代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曾经被国家认为合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又遭到政击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宪法学者提出的“天皇机关说”,就部分地反映了这个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着一个国家放权,一是看它的阶级性质和阶级基础,看它是哪个阶级专政或哪几个阶级联合专政。这是国体问题。日本近代天皇制的阶级基础,是地主、资产阶级。它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属于资产阶级专政范畴)。二是看一个政权采取什么国家形式,即政体问题。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一些史学家囿于天皇家的封建传统和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而没能抓住国体和政体问题,来恰当地摆正近代天皇制的独特历史地位,因而将近代天皇制在政体上的独特性同欧洲绝对主义专制王权的“相对独立性”混淆不清。有的史学家甚至过分地强调这个问题,以致得出似乎天皇有超越阶级专政的“特殊利益”的结论,将天皇家的社会存在同近代天皇制的阶级基础、阶级属性对立起来。结果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到头来如堕五里雾中,无以摆脱。

与“绝对主义专制王权论”者不同,“资产阶级革命论”者,将日本近代天皇制比附于西方资产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将它一般地规定为资产阶级的政权。他们不仅看不到近代天皇制所具有的特殊性,尤其没有从明治维新是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实质来把握近代天皇制的性质。从明治维新所负有的历史任务率看,近代天皇制的政权,首先是作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其次,它和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权不同,那里是资产阶级发展成熟时,资产阶级通过领导农民反封建革命斗争一举推翻绝对主义专制王权,而建立起与其经济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则是在明治天皇政府主持近代民族形成和资产阶级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还须指出,在这一形成过程中,连天皇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改造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演变过程。由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特别是明令设立“皇室财产”,天皇终于从一个小侯国封建领主地位逐渐变成大地主和大资本家,最后变成日本全国最大的地主和资本家。日本近代天皇制也就成了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具有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性质的资产阶级政权。


摘自《日本近代史》 第六章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第五节 关于日本近代天皇制的若干问题(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性质和阶级基础问题
0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名言警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历史年表

分类目录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京东搜“送红包866”,每天领红包!